小米史稱粟谷,是我國最早的種植作物,6000-8000年前已成為先民的主糧。民以食為天,靠小米的滋養,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生息,創造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。小米性喜溫暖,適應性強。農諺"只有青山干死竹,未見地里旱死粟",說明了小米的適應能力超群,也象征著華夏子民自強不信的優良品行。近代抗日戰爭,也得益于小米加步槍才能取得勝利。
小米具有的營養價值眾所周知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小米治反胃熱痢,煮粥食,益丹田,補虛損,開腸胃。”千百年來,產婦分娩之后,都會喝小米粥來補充營養和體力,這一習慣言傳至今。現在產子或術后等身體虛弱之時,醫院都會建議病人喝小米粥,可見小米的營養價值對于華夏民族有著重大意義。
有生活經驗的人們都知道,小米煮粥時上面會浮著一層細膩、黏稠、膏油一樣的物質,那就是小米油,性味甘平,滋陰養力,營養豐富。清代學者趙學敏認為小米最好的部分是米油,其撰寫的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記載,米油“黑瘦者食之,百日即可肥白”,可見其具有養生美白之功效。清代醫學家王夢英在《隨息居飲食譜》中則認為“米油可代參湯”,其核心意思是小米油和人參一樣具有大補元氣,提高免疫力之功效。